Detailed information

详细信息

东方白鹳

发布时间:2021-12-05 | 信息来源:淹城野生动物园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形态特征
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线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上面的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并具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外除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炫耀的时候能竖直起来。腿、脚甚长,为鲜红色。
东方白鹳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飞羽羽色较淡,呈褐色,金属光泽亦较弱。 
大小量度:体重♂3950-4350克,♀4250-4500克;体长♂1190-1275毫米,♀1114-1210毫米;嘴峰♂227-253毫米,♀210-253毫米;翅♂590-670毫米,♀604-662毫米;尾♂223-268毫米,♀604-662毫米;跗蹠♂241-270毫米,♀242-260毫米。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的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
东方白鹳的越冬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湖泊,而长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初共有大小湖泊4033个,至2004年因围垦、泥沙淤积而消亡的约1100个。长江原有通江大湖22个面积为17198k㎡,到20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仅存6605k㎡,湖面减少近2/3,湖泊容积相应减少600-700亿立方米,仅围垦湖泊湿地面积仅长江流域就高达150万h㎡。导致了东方白鹳一些曾经的越冬地东方白鹳的数目显著下降或消失而与此同时,香港、台湾、尼泊尔、印度发现有东方白鹳越冬个体的记录,其中1990年1月中旬在香港记录到121只东方白鹳,这是长江流域以南发现的唯一已知的群体,也是唯一例外在红树林边越冬的群体。由此可见随着北方的越冬地破坏,东方白鹳的越冬地可能南迁。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东南部,西至布拉戈维申斯克,南到兴凯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也曾繁殖在朝鲜和日本;少数越冬在朝鲜、日本和琉球群岛,偶尔飘泊到俄罗斯雅库次克和萨哈林岛以及孟加拉国和印度。
中国分布
中国繁殖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大庆、牡丹江、鸡西、双鸭山、宾县、方正、依兰、林口、宁安、杜尔伯特、富锦、同江、抚远、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桃山湖、兴凯湖、镜泊湖、莲花湖、连环湖,吉林省向海、莫莫格;越冬于江西省鄱阳湖,湖南省洞庭湖,湖北省沉湖、洪湖、长湖、安徽省升金湖,江苏省沿海湿地,偶尔到四川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福建省、广东省、澳门、香港和台湾省越冬;迁徙时经过辽宁省沈阳、朝阳、庄河、大连、营口、盖县、盘山,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秦皇岛和北戴河区及承德,天津、北京、山东省长岛、河南省商丘。